中华建设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建设杂志

杂志社要求删除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主办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
  • 国际刊号:1673-2316
  • 国内刊号:42-1732/TU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307
  • 创刊时间:199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建设 2011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建设杂志刊首语

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摘要: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求:要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1
中华建设杂志高端访谈

一定要让保障房成为放心房——湖北省住建厅厅长李德炳接受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录

摘要:“楼脆脆”、“瘦身钢筋”……如何让百姓揪心的这些问题远离保障房?
6-9
中华建设杂志热点聚焦

“排污不治污”乱象何时终结?--聚焦中国污泥处理困境

摘要:今年8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在一个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的研讨会上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上的投资有望达到600亿。张悦表示,国家已安排资金用于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但从今年的项目上报情况来看,仅有26个项目参与上报,其中还包含许多小项目,可见项目储备明显不足。
10-10

重水轻泥:带来始料未及的二次污染

摘要:去年年底,鼎沸京城的“京城环保第一大案”终于尘埃落定。北京市门头沟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承包北京市清河、酒仙桥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的北京环兴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何涛等人均被法院认定犯重大环境污染罪。此前,何涛等人为图省事,将北京市清河、酒仙桥污水处理厂6500吨含有多种重金属和大量细菌的污泥,倒进北京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永定河旧河床沙坑内,造成重大污染事故,损失高达上亿元。
11-13

技术选择:妥善处理污泥之路

摘要:污泥产生量的与日俱增与污泥处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处理手段的严重落后形成尖锐的矛盾,大量的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致使许多城市“污泥围城”。污泥处理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城市环境问题。
14-15

政策补位:解污泥处置燃眉之急

摘要:理论上讲,污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氨、磷、钾等元素,是一种较好的肥料。而且,人们已经找到了合理处理、利用污泥的方法,从填埋、制水泥到制造砖、堆肥等等,目前市场上并不缺乏污泥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但从现已推广或运行的情况看,由于技术、设备的参差,效果各异。污泥处理市场尽管潜力很巨大,但前景尚不明朗。
16-18

政府的责任:处理多少污水,也要处理多少污泥

摘要:污水处理厂,被称作城市的肾脏,它通过搜集、处理和净化工业或生活污水,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再重新排放,以此使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污水处理厂不“治污”,反而“制污”,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在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的事实。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19-19
中华建设杂志新闻追踪

生态城虚火旺盛,亟待消火降温——国内生态城乱象调查

摘要:“我们一定要杜绝生态城的虚假成分,一定要排斥那些所谓的‘野鸡生态城’。”2011年9月底,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如是说。
20-23

生态城:需要健全的指标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启示

摘要:2011年9月底,历经三年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对外宣称,将在明年迎来首批居民入驻。
24-27
中华建设杂志政策解读

推进节能减排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解读

摘要:为确保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日前,国务院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推进“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面落实《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8-31
中华建设杂志名家视点

赵冠谦:成片集中建设保障房这种做法很危险

摘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冠谦认为,现在很多地方成片地集中建设保障房,这种做法很危险j从城市规划学方面考虑,应该提倡“混居型”的居住模式。其理由:一是创造和谐社会氛围,避免让低收入家庭被再度“边缘化”;二是公平、有效地分配城市公共服务资源。
32-32

朱中一:房企不要盲目进入商业地产

摘要: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商业地产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商业地产比住宅地产门槛要高,不光有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有资金的要求,占用资金长、规模大,融资相对难度大一些。另外,商业地产不仅是前期选址定点,在营销、运营、物业管理上与住宅地产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从行业管理上看,商业地产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指导文件。房企要关注商业地产,但不要盲目进入商业地产。
32-32

开彦:粗放的发展模式是建筑短命的深层原因

摘要: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开彦认为,我国建筑短命的现状,究其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太快,研究基础和经济基础脆弱,求快、求大、求洋,一些建筑项目上得太快,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多方论证、缺乏长远规划。我国目前的主导思想是追求发展速度和GDP增长,这种发展方式粗放、无序,缺少弓l导性和导向性。对环境先破坏,后治理,这种状态持续到现在,积累了很多财富,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了现在建筑品质、质量和施工方面的诸多问题。
32-32

杨保军:太阳能产业是建“园”还是造“城”要慎重

摘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指出,随着国内外对太阳能需求的增加,我国很多地方开始建设太阳能产业园区,有的还提出了建设“太阳城”的宏伟蓝图。是建“园”还是造“城”?应谨慎对待。因为具有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等功能,才能称其为城市。通常只有污染不严重的企业,才能与城市的生活功能相结合。而光伏产业本身是污染产业、耗能产业。从规划的角度考虑,光伏生产基地污染严重、运输量也很大,不论是生产还是运输对城市的生活功能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太阳能产业园区的建设在选址上要考虑与城市的关系,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单独建设产业园区更加妥当,尽量少配套城市功能。
32-32

包宗华:设计创新要以延长住宅使用寿命为目标

摘要: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包宗华认为,住宅设计的创新,应包括住宅设计理念、住宅科技、住宅文化、住宅亲情、住宅环境、节能省地等方面全方位的创新。而在采用新科技的问题上,要力求少花钱得实效,不宜采用一些价格昂贵的新科技,特别是不能采用一些价格昂贵却没有多少实效的“新科技”。同时,通过设计努力延长住宅使用寿命,避免过早拆除造成的巨大浪费,这才是设计创新的追求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提出,今后设计建设的中小套型住宅,使用寿命不得低于50年。
33-33

周燕珉:设计创新应未雨绸缪

摘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认为,目前大批量建设的保障房是实现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契机。但要注意相应配套部品的创新设计。不要在急切地大量建设之后,才发现错过了这次机会。此外,还要考虑住宅长久使用的特征,注意其可变性。例如一套房子,现在可以作为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使用,但若干年之后,一旦该地段升值,或其他功能价值突现后,房子可能就需要转变为新的功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未雨绸缪的创新,
33-33

林波荣:发展绿色建筑要关注“高效”而非“高新”

摘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副教授林波荣认为,发展绿色建筑我们面临极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在进行绿色建筑没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技术,而不应盲目追求新奇。建筑的“先进”体现在适宜和高效上面,而不是“高新”。在技术的选用上,应采用产出投入比高、有利于行为节能的技术,而不是盲目采用昂贵技术,做到“被动策略有限、主动系统优化”,即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设计优化来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
33-33

史勇:当务之急是建立针对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摘要:北京绿色盾安建筑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史勇认为,绿色建筑目前的评估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这些标准很容易达到,往往是优秀的开发商与相对较差的开发商都被这些标准划在了一个水平,”鱼龙混杂”,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起步较晚的地区来说,目前尚不具备按照统一标准推广的条件。当务之急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人文、地域环境等特征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低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
33-33